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
http://www.wzpmh.com2025年10月10日 09:12教育裝備網
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據介紹,“十四五”期間,高校立足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形成了新生態。我們一體設計、統籌推進,布局建設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加快推進大學科技園優化重塑、推動高等研究院建設,著力構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匯聚產學研和政府政策、金融資本的支持,搭建“一站式、全鏈條”公共轉化平臺,讓更多原創性成果快速概念驗證熟化,加快從“書架”到“貨架”,培育新質生產力。
不久前發布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2025》也顯示,過去一年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轉化數量與規模再創新高,技術合同成交額大幅增長,技術轉移機構與專職隊伍持續擴容。
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背景下,科技成果轉化正在走向“制度化”與“組織化”。越來越多高校建立了技術轉移中心,組建了專業化隊伍,建立了年度報告制度。目前,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中心作為首個區域中心,一年來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已經建成了28個公共轉化平臺,對接高校成果4800多項,近180項落地進行轉化。粵港澳大灣區中心發揮產業、國際化和金融優勢,正在加快打造國際轉移轉化中心。目前,北京中心已經啟動建設。同時,還有上海交通大學依托“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與領軍企業共建研發平臺超過200個,孵化了一批高科技企業……高校將成果轉化與學科建設、績效考核緊密掛鉤。同時,高校與企業共建研發平臺和產業學院的激增,科研鏈條與產業鏈條的深度交織,讓科技成果轉化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走下“書架”、走上“貨架”,促進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不僅需要進一步完善外部制度,也需要激發高校自身的內生動力。法律層面,應盡快細化國有資產作價投資的規則,建立成果轉化的“容錯”機制,讓科研人員敢于嘗試、勇于探索、不怕失敗。政策層面,應在“雙一流”建設和學科評估中提升成果轉化權重。同時,應強化國家層面有組織科研,集中力量支持能夠解決“卡脖子”問題的成果轉化,讓政策導向真正與國家戰略需求同頻共振。
更為關鍵的是高校的內生動力。外部制度是成果轉化的“推手”,內部評價改革才是其“內燃機”。長期以來,應用價值和社會貢獻在評價中的份額不足。近年來部分高校嘗試將成果轉化納入職稱評審和績效考核,但整體力度還有待提升。當科技成果轉化活動能夠直接影響科研人員的職業發展與學術聲譽,高校的內生動力就會被真正激活。成果轉化能否成為與基礎研究并列的重要指標,是檢驗高校戰略定位是否調整到位的重要標尺。評價體系從單一學術導向轉向“雙輪驅動”,科研共同體的行為邏輯才會真正轉向“雙軌并行”。
更進一步,高校與產業的關系也必須實現“前置協同”。企業不應僅僅是科研成果的被動接受者,而應通過聯合實驗室、產業學院等機制,前置介入科研選題,推動科研方向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這種“從源頭嵌入”的模式,既能減少供需錯配,也能讓科研人員更直觀地感受到成果轉化的價值,從而提升轉化的持續性。
科技成果轉化的加速并非偶然,而是制度供給、政策導向和文化重塑共同作用的結果。面向未來,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必須在外部制度與內部動力之間形成合力。一方面,通過法律與政策不斷完善保障;另一方面,通過評價改革和文化重塑激發高校內生動力。同時,還要讓科技成果轉化從一項“任務”上升為一種“文化”,真正融入高校治理與學術共同體的血脈。
(作者系同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