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智創+虛實”雙輪驅動 助力地質類專業建設
http://www.wzpmh.com2025年08月15日 09:29教育裝備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以黨建為引領,緊密圍繞國家戰略發展需求,聚焦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前沿技術,結合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和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方向,成功構建了地質類專業“智創+虛實”雙輪驅動實踐教學路徑,并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果。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深耕70余載(1952年創立),實現“全鏈式”實踐教學路徑,構建高水平實驗教學平臺群,包括固體礦產勘查實驗教學中心、礦產資源形成與勘查開發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等國家級別教學示范中心,以及湖北省地質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
隨著國家新工科建設的縱深推進,面向深部資源勘探、智慧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等重大戰略需求,地質類學科正加速向“地質+人工智能”“地質+工程安全”等交叉領域轉型。在此背景下,傳統單學科導向的實踐教學方法已難以滿足數智時代對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為核心支點,聯動湖北省重點學科“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土木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深度融合“城市地災防控與地下空間開發”省級優勢特色學科群,構建三維立體的學科協同創新體系。持續探索地質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結構與內涵,歷經多年的迭代研究,創建了“智創+虛實”地質類專業實踐教學路徑,構建了兼具精準度和深度的地質類特色實踐教學方法,貫通了“開放共享+創新創業孵化”的“全鏈式”創新人才實踐能力培養路徑。
地質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問題導向
在國家大力推進新工科建設、加快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實踐教學也顯現出部分設備落后、實踐教學中高危場景難實操等問題,難以支撐實驗教學體系的有效運行。“智慧創新+虛實交互”的雙驅動模式,順應數智化轉型浪潮、推動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礎上構建的實踐培養體系,能夠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具備創新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傳統實踐教學中實踐教學體系在創新要素整合、能力進階貫通與可持續發展支撐上存在一定的結構性矛盾問題。因此,在重塑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上,疏通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路徑,通過建立需求導向的產教創協同機制、動態化資源支撐網絡及長效性校企聯動生態,系統性破解實踐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使創新素養培育深度嵌入產業技術迭代脈絡,最終實現從知識應用到價值創造的螺旋式躍遷。
地質類專業“智創+虛實”雙輪驅動實踐教學路徑構建與創新的關鍵舉措
(一)堅持智慧創新與虛實結合驅動,構建“思政引領、行業導向、產教協同”三維聯動實踐教學新范式
縱向實施課程思政改革,構建“大實踐觀”教學體系,將工匠精神、生態文明、工程倫理等思政元素融入實驗實踐教學設計,開展學生—教師黨支部聯動活動,培育學生科技報國使命感;橫向建立“校企雙導師”制度,聘請行業楷模與專業教師聯合開展“工程倫理+技術創新”模塊化培養,校企共建“工程問題庫”真題實做、共建戰略礦產資源卓越工程師學院、合作開辦紫金地礦班、興建地質e站,形成“企業命題—‘雙師’指導—實崗檢驗”培養模式。
(二)體系重構層面:“智創+虛實”雙輪驅動,優化創新實踐教學系統,重構實踐教學體系
構建野外實景與VR/AR仿真聯動的實踐教學場景,實現地質災害監測等危險工況的安全實訓,建成了國家礦產資源形成與勘查開發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的虛擬仿真課程“新奧法隧道施工工法虛擬仿真實驗”“大冶鐵礦礦床學虛擬實習”“非常規油氣地質與工程一體化虛擬仿真實驗”“海上鉆井平臺火災撲救與應急逃生虛擬仿真實驗”獲批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三)實施保障層面:創新資源整合與創新創業培育,建立了“全鏈式”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機制
搭建“物聯網+”智能共享系統,構建“高低年級聯動+‘雙師’指導”機制,實施“安全培訓、儀器預約與數據分析”一體化管理,暢通學生完成創新創業項目和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實施渠道。構建“課程項目→學科競賽→工程產品”三級進階體系。構建“線上+線下”終身學習平臺,開發地質災害防治等職業認證課程,實現職業成長全周期賦能。
(竇斌 鐘志 楊丹)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