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輕人,用創新造未來——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優秀項目展見聞
http://www.wzpmh.com2025年10月15日 09:57教育裝備網
創新,因為沒有極限,而擁有無窮大的魅力。
當一群年輕人踏上創新之旅,沒有人可以想象他們將創造怎樣的未來。10月14日,在與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5)總決賽同期舉辦的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優秀項目展上,記者見到了一群青年學子,他們將創新的種子埋在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社會民生等各領域,如今已結出果實。
從“追星”到“造星”的年輕人
常見的衛星是立方體或圓柱體,一顆“細胞式”的衛星吸引了眾人注意。
它由幾個標準化的立方體“細胞”模塊組成,模塊組成在軌可重構系統,并能利用備份“細胞”實現模塊級替換和升級。
“簡單理解的話,它有點像樂高積木,模塊可以進行組裝。”哈爾濱工業大學未來技術學院2022級本科生、小衛星班班長姚尊皓說。他也是該項目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這一創新設計讓傳統衛星從“一次性使用”模式向“在軌迭代”轉型,推動我國低軌衛星星座低成本、規模化布局。
2023年3月,哈爾濱工業大學小衛星班的學生在酒泉觀看衛星發射。總工程師談起低軌巨星座的概念,讓當時的姚尊皓久久難忘。這個“追星”的男生由此踏上“造星”之路。兩年多的時間里,他與團隊成員經歷反復試錯。“創新過程盡管曲折,但是我們最終做出了原創技術,技術已在阿斯圖友誼號等衛星上在軌驗證。”姚尊皓說。此次參賽更加堅定了姚尊皓的發展目標:“我將為國家衛星研發貢獻力量。”
創新報國的故事,在一個個展臺講述著。
南開大學物理化學專業博士李賽賽打造“無雙”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器件,適配軍工裝備、航空航天及低空經濟等場景;內蒙古科技大學冶金工程專業本科生李巖面向耐磨材料領域開展應用研究,為盾構機裝上兼具硬度與韌性的刀圈……
在產業上做出大文章的年輕人
“貴州,酒香!”看到貴州大學“醉”肥土壤展臺,不少觀眾自然想到貴州的酒產業。
“但是,釀酒廢渣如果不妥善處理,就會造成環境污染。”貴州大學環境工程學院碩士生時一丹說,“我們從土壤修復專業出發,把釀酒廢渣作為原材料,通過菌種篩選促腐技術等三大核心技術,把釀酒廢渣變成營養土。”
時一丹指著一旁的營養土介紹:“這些營養土物美價廉,5升裝只需要幾元錢。”如今,項目已創辦企業,承接超過20家大型酒企釀酒廢渣處置業務,2024年產值超過1億元。
在時一丹看來,創新成果衍生于區域特色經濟中。企業廠房坐落于遵義,當地聚集了1700多家酒企,讓團隊成員能夠深入產業鏈條上下游,挖掘產業痛點問題進行攻關。
許多創新團隊表示,他們的創新成果是在產業一線誕生的。
福州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博士生徐浚聚焦汽車行業,研發超重載可拓展智能軸模塊協同行駛技術,預計為金龍多軸車業務增收超12億元;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華蓓蓓團隊研發的新型導流罩裝置,將船舶螺旋槳節能效率提升了10.2%,在一次遠洋航運中為企業節省440萬元。
夢無止境的年輕人
鄭州市外國語學校高三學生吳禹辰是萌芽賽道的選手,也是展廳里最年輕的項目負責人之一。“這是我做的能發電的地磚,通過液壓驅動微型水力發電機的技術,把行人走路產生的機械能高效轉化為動能。如今,這個設計已經在鄭州的一個小區環形步道完成驗證。”吳禹辰介紹。
從創意到產品,經歷了多次優化。“測試發現,第一代產品存在踩踏凹陷的安全隱患,我們進行了改良,利用地磚中間區域進行傳感,四周保持平整,這樣就更安全。”吳禹辰說。
展出間隙,吳禹辰在展廳內參觀。在清華大學萬格智能團隊基于類腦架構的下一代通用模型及智能體生態展位前,吳禹辰靜靜聽著萬格智能研究科學家孫昱昊的采訪。
“你看得懂嗎?”記者問他。“其實不太懂。”吳禹辰笑了笑。
“我能問個問題嗎?”吳禹辰說。“當然!”孫昱昊說。
“展板上介紹,它可以達到500層的思考層數,那么第一層和第十層的思考有什么區別呢?”
孫昱昊耐心地解答著。
記者離去后,身后又傳來吳禹辰的聲音:“我還有個問題……”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但是我們確信,年輕學子們正用無與倫比的創新精神,創造新的世界。本報鄭州10月14日電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