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十五五”時期人才培養和評價改革
http://www.wzpmh.com2025年11月13日 09:40教育裝備網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專論·教育篇·
我國多年的改革實踐表明,教育、科技、人才相關部門亟待打破部門壁壘,在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目標引導下,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這既是現實改革發展的需要,也是新時代強國建設的戰略抉擇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考慮、整體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進一步明確,“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教育中心、科學中心、人才中心”,為未來五年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指明方向。世界發展歷史經驗表明,教育中心、科學中心、人才中心的形成是同頻共振的,教育是人才培養的“蓄水池”,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發動機”,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而帶動更大力度的教育投入和人才創新支持。
當前我國發展面臨著創新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匹配度需要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人才創新活力尚需充分釋放、多個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存在“卡脖子”難題、原始性創新和顛覆性創新仍需進一步加強等問題。我國多年的改革實踐表明,教育、科技、人才相關部門亟待打破部門壁壘,在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目標引導下,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這既是現實改革發展的需要,也是新時代強國建設的戰略抉擇。
1
一體推進教育科學人才發展,明確實施路徑
《建議》首次明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實施路徑,強調“建立健全一體推進的協調機制,強化規劃銜接、政策協同、資源統籌、評價聯動”,構建從目標設計、過程推進到評估考核的工作鏈條,確保三者在重點環節相互銜接、協同聯動。為此,建議做到以下方面:
首先,在規劃設計階段,突出跨部門協同對接的前瞻性。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主管部門常態化協作機制,同步編制發展規劃和專項實施方案,推動人才發展規劃精準對接科技重大任務和產業需求,教育資源布局主動適配人才發展和新質生產力培育需求,從頂層設計避免各自為戰,確保同向發力。同時,主動對接區域協調發展、鄉村振興、軍民融合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強化跨地區、跨領域、跨部門人才協同協作,推動人才資源與戰略需求精準匹配,加速形成人才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其次,在具體實施階段,強化政策與資源的統籌整合。針對基礎研究、技術攻關、人才培育等關鍵領域,打通政策壁壘、形成支持合力,避免政策沖突或重復支持。統籌財政資金、科研平臺、師資力量等核心資源,建立跨領域資源共享機制,推動高校科研平臺向企業開放、企業創新需求融入高校課程,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最后,在考核評估階段,構建一體化聯動評估體系。將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科技的創新攻關成效、人才的成果轉化貢獻納入統一評估框架,建立評估指標互認、結果互用機制,通過閉環評估優化工作舉措,確保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良性互動、持續升級。
2
聚焦人才自主培養,加強協同育人
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并多次強調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我國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的實踐表明,解決“卡脖子”問題、突破“從0到1”技術難題,不僅要投資于“物”,更要投資于“人”。
首先,以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校準育人目標。院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不匹配,重要根源在于市場需求傳導機制不暢,院校學科專業設置、課程內容與國家戰略布局、科技發展前沿、產業創新實踐尚存在脫節處。人才培養既要面向長遠戰略布局,做好基礎學科領域人才儲備,又要滿足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加強急需學科專業、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人才布局。為此,要把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著力培養造就更多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強院校人才培養標準與職業標準、產業人才評價標準等的銜接,提高院校培養人才與產業需求適配率。建立以職業分類為基礎的人才分類系統及統計調查制度,形成基于職業類別的人才數據統計、產業人才供求監測體系。在學科專業建設方面賦予高校更大自主權,定期發布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健全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配的靈活響應機制。
其次,多元主體協同,拓展育人載體。人才培養尤其是非基礎研究領域人才培養不能僅靠哪一家“單打獨斗”,需要構建科研機構、各類創新平臺、產業企業等多方參與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國家及省級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科技創新力量和重大科技項目的人才培育功能。搭建產業人才開發協作平臺,建立政府、產業、院校聯動機制,推動師資、教材、培養方案協同開發。支持戰略性新興領域領軍企業與高校合作開發前沿課程,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要建強市域產教聯合體等平臺,探索多元主體協同育人新模式、新路徑。要改革高校院所人事管理制度,打通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人才交流制度通道,鼓勵產業領域優秀人才參與院校人才培養。
最后,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雙向賦能。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目的的自主創新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實踐場景,自主培養的人才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原動力。我國的航天領域通過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項目,培養出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推動我國航天事業不斷突破。為此,要從國家戰略需求中凝練重大科技問題,將重大科技計劃項目作為人才培養的“練兵場”,對項目資深專家設置人才培養任務指標。在重點科技創新基地、平臺建設項目中強化青年創新人才開發任務,將其納入考核指標。推廣“清華姚班”經驗,允許學生參與企業研發或重大科研項目,打通高潛力青少年的中小學、大學貫通渠道,鼓勵更多“奇才”、“怪才”、“偏才”脫穎而出。
強調人才自主培養,絕不意味著自我隔絕。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教育中心、科學中心、人才中心,其核心要義在于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領域的對外開放。為此,要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積極推動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改革試點,健全企事業單位、法定機構聘用外籍人員管理制度,穩步擴大人才領域制度型開放。創建“高精專尖”新型科研機構,引育世界優秀人才,構筑匯聚全球智慧資源的創新高地。
3
拓展“三評”改革內涵,強化評價聯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建議》指出,“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評價導向,深化項目評審、機構評估、人才評價、收入分配改革”。這些重要論述和部署,為人才評價工作指明了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一直在推進人才評價改革。2018年,圍繞解決科研項目評審管理、科技人才評價、科研機構評估中的突出問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當前,在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中,評價改革也要同步升級,不僅將高校、職業院校等各類教育機構納入進來,拓寬覆蓋范圍,更要在改革深度上不斷掘進,在制度、項目、人才個體等多個層面,加強教育、科技、人才相關部門的協同聯動,從根本上破除“四唯”人才評價的困境。
首先,推動評價目標相互統一、有效銜接。以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統領,突出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導向,統籌處理好科技項目評估等之間的關系。避免將針對機構、科創平臺的評估指標,簡化分解為科研人員的聘期考核指標、職稱評價指標。科創平臺與依托單位之間評價目標合理銜接,避免出現高校考核看頂刊論文、重點實驗室評估看關鍵技術突破或行業支撐作用的錯位。
其次,堅持分層分類,促進核心評價體系協同互融。結合不同評價主體的功能定位和核心使命,建立差異化、互融性的評價指標框架,實現“評得準、評得實”。一方面,指標設計突出“功能適配”。例如,建立對不同層次、類型高校的差異化評估體系,引導高校在不同領域不同賽道發揮優勢、辦出特色;豐富科技項目、人才項目的評審內容,將技術方案、行業標準等指標納入評價體系,改變傳統論文、報告等單一評價。另一方面,強化評價指標“雙向互融”。例如,在重點實驗室評估中關聯青年人才培養數量、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質量等“人才培育指標”,從根源上解決“高校看論文、平臺看技術”的評價脫節問題。
最后,探索“一評多用”,提高評價結果應用效能。要建立教育、科技、人才領域評價結果信息共享平臺,打通科技項目評審、科創平臺評估、高校學科評估、人才評價之間的信息壁壘,減少重復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實施差異化支持政策,對評價優秀的高校、平臺和人才,在科研經費分配、重大項目立項、創新平臺建設、人才引育名額等方面給予傾斜。將評價結果與激勵機制綁定,同時,建立與評價結果相銜接的容錯糾錯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大膽探索。
(作者均系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銳系該院人才理論與技術研究室主任)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